[筆記心得] 頂尖名校必修的理性談判課 CH1 & 2

  對於剛踏入社會的新鮮人,看到「談判技巧」這四個字,想必覺得談判是主管需要負責的工作,而自己還不需要理會。但是工作之後,漸漸發現其實談判每天都在發生,勞資雙方、各政黨派系、老師與家長、同事或鄰居之間,連在市場買菜、在夜市叫賣,都算是談判的一部分。在網路上看到大家推薦這本《頂尖名校必修的理性談判課》,好奇之下決定買來讀讀看,一翻閱之後,有如打通任督二脈,很多關於談判的心理關係與溝通技巧,都在這本書昭然若揭,其中也點出很多做決策時發生的盲點。以前針對「談判」總有些模糊的概念,現在就讓我們看看書中介紹的重點吧!


CH1 在談判中理性思考

  理性談判無疑就是希望雙方都能夠達到最大的效益,傳統觀念上,就是要想辦法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條件,但是真正的談判不是零和遊戲,簡單的贏者全拿,而是各取所需。就像買賣雙方一樣,買方能夠接受價格,賣方也能夠同意出售,這時候交易才會順利進行。根據研究,有時候「沒有共識」甚至比「讓對方點頭」更好。

  決策者普遍都會有一些盲點,造成談判的過程中喪失機會,錯過退場的時機。這些錯誤的觀念包括:

1. 不理性地堅持到底,有時候第一項行動方針已經不是最有利的選項了,但他們卻仍堅持下去。

2. 以為自己一定要有所得,對方一定要有所失,因此錯過了協調互利的機會。

3. 以不相關的資訊作為判斷情勢的基礎,例如:對方剛開始談判時所提出的第一個條件。

4. 過分受到資訊呈現的方式影響。

5. 過分依賴現成的資訊,忽略了相關數據。

6. 若能從對方的立場思考,就能獲得新資訊或新想法,但很多決策者無法做到

7. 過度自信,誤以為能得到對自己有利的結果。



CH2 不理性地堅持到底

  不理性地堅持到底,這種情況最常發生在同類型的公司身上,比如說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、拍立得和柯達。每家公司都想要擊倒對方,而不是以「讓整個產業獲得更多利潤」為目標。有時候,明明有資訊可以理性地結束衝突,但兩邊都堅持最初的戰術,導致兩敗俱傷。決策者的心態不外乎是,只要再加一點籌碼就能掌握大局,不料,卻陷入過於執著的窘境。

  這種不理性地加碼定義為:儘管理性分析不建議繼續採取原本的戰術,卻仍一意孤行。搞錯方向,會浪費很多時間與金錢,資源不斷地耗盡;正確的方向,才能夠有收益和報酬。理性分析主要是要區別兩者的差異。

  做決策時,必須要認清一個事實,就是已經投入的時間和金錢是「沉沒成本」,無法回收,所以不應該在選擇未來戰術的時候考量進去。參考點是當下,只要評估面臨的選擇在未來的成本與收益就好。

  關於不理性地加碼,可以歸納為兩大原因:偏頗的觀察與判斷和印象管理


偏頗的觀察與判斷

  當決策者做出某項決策時,會傾向於研究支持自己決定的相關資料,忽略反對自己決定的相關資料。如此一來,便會掉進所謂的「求證陷阱」。就好像古代皇帝一樣,喜歡聽支持自己意見的臣相,不喜歡違逆自己意見的臣相。因為「忠言」,所以「逆耳」,逆耳的話誰喜歡聽呢?這告訴我們,做決策時,一定要適時地發現自己的偏見,謹慎蒐集正反雙方的意見,建立監控系統檢查自身的觀察,再做出決定與判斷。透過客觀的局外人,可以協助自己減少偏見的產生。

  初期的決定除了會限制自己的洞察力,也會影響後續的情勢發展。談判中的決策者,往往會產生某種期望,以合理化一開始所採取的行為。


印象管理

  當決策者發現當初的決定為錯誤的時候,為了維護面子與名聲,需要面對許多重要股東,需要對公司與部屬負責,仍然會選擇性地理解資訊,也會選擇性地提供資訊給其他人。

  人們都不想要承認自己失敗,言行一致是人人都想要遵循的,證明自己專業,能實踐諾言。從選舉的例子可以看出這種現象,選舉人在選上總統前,為了滿足選民的期許,提出各種政策,但實際當上總統之後,為了組織整體的利益,當初的承諾不再需要被滿足,這時會產生前後言行不一致的衝突感,進而讓人民失望。


其他章節

頂尖名校必修的理性談判課 CH3 & 4

頂尖名校必修的理性談判課 CH5


留言

手刀來看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