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語言的方法與技巧(A1-A2)
這個主題是身邊的朋友一直敲碗要我分享的題目:學習語言的方法與技巧。在朋友的眼中,我算是學習外語速度很快的人,但是我自己是沒什麼感覺啦!反而覺得別人學得比較好,因為我只是記憶力比別人好,模仿能力很強,能夠把學習到的單字、片語或文法講出來,但是想要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時,就需要組織能力和不斷地try and error,每個人都會歷經一樣的過程,並不是記憶力強就能學好一種語言。
學習語言通常分為兩種人:第一種是有目的性的,比如說想要出國念書、考外交官、當外交替代役、考公職等等,這種通常會有所謂的語言門檻,也就是設定一個大家公認的語言等級,總共有6級,從A1到C2,A1是最初階,而C2是精通等級,相當於母語人士(但是很難達到母語人士的等級)。以國內歐語語系的大學來說,畢業門檻是B1或B2,B1相當於多益550,B2相當於多益785。如果想要學習第二個外語的話,建議是把第一個外語學到B2以上,才比較不容易出現語言混淆,或是時隔太久導致忘記如何使用的情形。
舉例來說,當你想要兼顧英文和法文,建議至少把英文學到B2之後,再去學法文,才會有加乘的效果,否則常常出現語言干擾的情況。當你想要兼顧英文、法文和德文,建議至少把英文和法文或英文和德文都學到B2,再去學另一種語言。以上只是個人經驗的分享,大家可以當作參考就好,因為小弟在大學同時學西文二、法文三和德文一,最後全部還給老師,還把三種語言混在一起,對於學習外語來說沒有任何幫助。之後,小弟先專攻法文到B2,才去自學德文到B1,努力往B2邁進,西文就等德文通過B2之後再來惡補好囉!
第二種學習外語的人是自發性的,出自於興趣居多,沒有特定的目的,只是覺得好玩,可以認識不同語種的世界。多學習一種語言等於是多戴了一個不同顏色的鏡片在看待這個世界。眼前的世界不再只有一個,而是好多個。有屬於中文的世界,屬於英文的世界,屬於法文的世界,屬於阿拉伯文的世界,你會發現世界多了一個語言的維度,當你能夠掌握另一種語言後,就不用透過翻譯,可以直接閱讀該國的經典名著與小說,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內容,體會其中的用字、句構和微妙的情感傳達。
透過自發性的學習語言,剛開始會學習地非常迅速,因為沒有任何壓力,只要有時間就能接觸這個外語,看看單字、聽聽發音、模仿語調與情緒,可以很容易就達到A2。但是可能就此打住,你會發現自己很難突破B1以後的等級,因為學習的興致到B1開始有撞牆期,單字變得很長、文法變得很複雜、句型變得很冗長、語序變得很混亂,A1和A2的口說和寫作幾乎沒有差別,只要你會說基本上也會寫,但是到了B1,寫作的深度出來了,需要花費心思去架構一篇文章,需要使用到連接詞、轉折副詞、假設語氣等等,這些在口說上不一定會常常使用。所以口說和寫作逐漸區隔開來,需要各別練習。這也使得學習外語的難度在A2和B1之間多了一道鴻溝,很多學習者看到這道溝就不敢往前了,有更多其他的事情要忙,忙著工作、忙著讀書、忙著照顧小孩,無暇繼續精進這項語言。
講了那麼多還沒有進入今天要討論的主題,就是要如何有效率地學習一種外語。我必須很誠實地說,台灣學校教英文的方式完全是錯誤的,不僅容易破壞台灣人學習外語的興致,也很容易讓台灣人自認為沒有學外語的天分。我常常強調一點:學習外語是一種習慣。既然是習慣,就沒有天分和智商這種東西,更多的是嘗試、模仿與在錯誤中學習這些心態,一旦心態正確,自然而然就能夠沒有壓力地學習一種語言。心態面的技巧在語言檢定考試也很重要,這個我在其他語言版上有分享過了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。
以下開始進入正題,到底學好一個語言需要透過什麼方式呢?
1. 找到學習的動機
學習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內在的推力,推著你往前邁進,可能是喜歡這個語言的文化、歌劇、聲調、小說、哲學思想等等,或是必須達到B2或C1等級才能出國念大學。總之,內心的驅動力與外在的誘因,前者推、後者拉,兩種力量結合,學語言就成功的第一步。
2. 提升接觸語言的頻率
把學習語言當作是一種生活習慣,每天都會吃飯、刷牙、睡覺,再加上學習語言,看看單字、聽聽廣播,短則5分鐘、長則1小時,每天保持接觸語言的習慣,久而久之就會將這個語言很自然地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。這裡提供一個小秘訣,就是把語言變成字卡貼在家裡會碰到的家具或房間,每天經過就會不經意地看它一眼,這樣也能提升自己的單字量。或是把相關的學習書籍放在唾手可得的地方,降低需要花費力氣的成本,讓自己有學習的動力。
3. 將聽力當作是背景音樂
在台灣學習英文的時候,我們很怕英文聽力的考題,因為當幾個字聽不懂時,內心開始發慌,擔心無法完全理解語意,這是錯誤的學習心態與方式。正確的態度是,把聽力當作是音樂,一直重複播放,熟悉聲調、連音與單字。當我們聽一首歌時,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完全學會歌詞,只會特別記得副歌和重複出現的旋律與歌詞。同樣的道理,這在學語言聽力也是,你會對某一段聲調特別有記憶點,即使聽不懂,還是能夠複誦,之後再去對照文字稿,把有記憶點的文字和聲調作連結,漸漸地這首歌的副歌搞懂了,才開始學習剛開始和最後的歌詞,最後整首歌才能琅琅上口。當把一首歌弄懂之後,再去學不同首歌,慢慢地可以培養自己對語言的語感和發音,你會發現,當你不再拘泥於聽不懂的單字,而是只專注於聽得懂的單字,你就跳脫出聽力的恐懼了。能夠放鬆地聽一段對話或一段廣播,透過聽得懂的單字搭配聲調和情緒,猜出整句話的意思,這種學習方式像小孩在學習語言一樣,一定要先抓到聽得懂的單字,再想辦法拼湊出整句話的意思。
4. 模仿是最好的學習方式
學習語言最好的方式就是模仿,聽說讀寫都可以透過這種方式學習。聽力最有名的模仿方法是「回聲法」,播放一句話,之後回想剛剛念的句子,再跟著念一遍,重複數次,這種方式就像是在訓練大腦的神經迴路,一遍又一遍地讓大腦熟悉語言的聲調和咬字,轉換成自然反應,經過幾番訓練過後,就不需要再花時間理解這句話,而是能夠本能地回應這句話。
5. 學習與自身經驗有關的描述方式
與自己的生活經驗有關的描述是最能夠引起共鳴的,比如說,你認為健康很重要,蔬菜和水果是生活的必需品,運動反而是其次,當你看到相關的文章或聽到類似的意見表達時,可以把常用的說法記錄下來,學會如何用字,因為我們還無法掌握語言的詞語搭配,像是A動詞通常搭配B名詞,諸如此類的情況。當下次有人問你一樣的問題時,就可以把這些學到的說法說出來。
6. 主題式的學習
語言學習的書籍通常是以不同主題來當作每一個課程,像是旅遊、興趣、家庭、運動等等,在每一個主題之下,衍生出相關類型的單字、語法和句型。這種方式和心智圖滿像的,以某一個主題為中心,之後開始長出不同的分支,每個分支再生出不同的分支,讓學習更有層次與邏輯。
7. 廣泛接觸不同教學內容
當我在學習語言的時候,會先上網搜尋某一位YT的學習頻道,學幾集之後,再去看其他YT相關的教學頻道。個人建議是,不要只看固定YT的教學,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盲點,自己習慣的用字和說法,但是無法代表那個族群。所以,廣泛涉獵不同的YT和教學網頁是很重要的。雖然都是在講解同一個文法、同一個主題或同一個單字,但都會有不同的教法、重點與例句,在每一次學習都能有新的領悟與體會,這同時也是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,某些部分是已知的內容,但某些部分是新的元素,才不至於會太過陌生與無趣。
8. 運用想像力將單字或句型形象化
學習一種新語言的時候,必須把自己先歸零,因為你無法用另一種語言描述任何事情,就像是剛出生的寶寶一樣,只能用哭來表達需求,但是我們已經是成人了,無法透過哭,只能運用「聽到的、看到的、學到的」來陳述一切事物。我們常常怪自己記憶力不好,所以忘記這個單字怎麼說、那個動作怎麼表達,但事實不盡然,單字最好搭配句子一起學習,只背單字在腦中只有單點記憶,無法與其他事情或元素綁在一起,當單字搭配情境時,大腦會想辦法把整件事情串在一起,觸發的點會是多點,而非只有單點。請務必抱持著一種觀念:單字一次背不起來沒關係,下次文章看到時再去查字典,查了十次還是無法記憶也沒關係,再去查一百次,總有一天可以記憶。
語言的難度對不同人種的難度,差別在於學習的外語和自己的母語系統差別有多少,總歸一句話,學習的語言系統和自己的母語系統差別有多少,差別越大當然也就越困難,但是這只攸關習慣的問題,而非記憶力或是理解力。難道學會某一種語言的人種就比較聰明嗎?事實並不是這樣,所以不需要怪罪於自己的記憶力,而是想辦法把單字和意思、情境、語調、情緒聯想在一起,可以借助諧音、音樂或是想像力。例如德文的 schlafen 睡覺,發音很像拉糞,可以聯想成睡前拉糞。
※語言學習的方法與技巧(B1-B2) 點我
留言
張貼留言